主页 | 中文 | English

网络分享

中期检查报告:“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

时间 2014-07-04 22:18:41

 2012年09月25日16:58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完成了既定的研究计划。各个子课题完成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调研工作,建立了失语症、阅读障碍、聋人手语、口吃和自闭症儿童等资料库,并已经开始相关核心问题的研究,在SSCI、SCI、CSSCI杂志发表了部分代表性成果,初步形成了神经语言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研究的框架。目前,实验研究已经大规模展开,实验数据和相关文献也在进一步分析和整理中,将在未来2年内形成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总体上本阶段的成果产出相对较少,这也是由神经语言学研究前期需要较长时间的文献资料积累的特点所决定的。

就各子课题的进展速度和子课题内部各研究任务而言,出现相对不均衡的情况,但均符合课题研究计划的时间安排。目前发表的学术成果主要来自于子课题之一和子课题之二,研究就神经语言学各部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探索,并形成了重大基础问题和部门研究的初步结论。子课题之三研究目前虽没有研究成果发表,主要原因是障碍人群的筛选需要经历较长的准备,但目前关于聋人手语研究、口吃研究和自闭症儿童研究等被试筛选已经结束,实验已经顺利开展,实验结果和数据正在分析当中,不久将有成果问世。子课题之四近阶段的工作重心集中在《神经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等教材的编写上,目前《神经语言学概论》即将完稿,《语言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已经完成、《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正在编写当中,因此论文发表相对不足。各部门内部的不均衡表现在神经句法学、神经语义学研究相对较快,而神经语音学研究相对较缓,聋人手语研究和口吃机制研究相对较快,失语症研究等相对较缓等。这些均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行调整改善。各子课题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2、子课题之一“神经语言学重大基础理论与学科体系构建”进展情况。一是神经语言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首先,在语言的神经基础、汉语语言理解方面,课题组发现汉语成语的视觉识别是一个线性、解析过程,既存在早发生的前词汇阶段,也存在晚发生的后词汇阶段,可分别由N250、N400反映;生成语言学中的轻动词假设在汉语中是有神经影像学证据的;名动兼类现象也是有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的。有关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已以论文形式发表于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语言文字应用》、《心理科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其次,在语言加工与记忆的关系方面,句子加工中言语工作记忆(verbal working memory)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是否会因语言类型和熟练程度的不同而与英语在句子理解加工中言语工作记忆扮演的不同角色?通过fMRI实验研究,我们已经发现汉语母语者在工作记忆句和嵌套句的句子理解使用的是同一个工作记忆系统,不存在特异性的句法语义工作记忆系统。布洛卡区(BA44/45)在句子理解中扮演者复杂的角色,且BA44区与言语工作记忆相关,而BA45区与句法语义的整合加工相关。但Friederic等人根据德语双层嵌套句理解的研究发现,BA44区与句法加工相关,BA45区与言语工作记忆/语音复述相关,这可能与语言类型有关。毋庸置疑,我们的研究可推进国际语言加工与记忆关系的探讨。再次,在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方面,普遍语法是否可及,在多大程度上可及,尚存很大的争议。这些争议除了和普遍语法理论本身尚未发展完善有关,一方面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调查方法、使用材料的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语言能力不能得到客观测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课题组正在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技术来探讨“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是否可及”(UG access)这一问题。二是神经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建立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不仅需要扎实、有效的科学研究,也需要广博、深厚的学科知识。目前,课题组一方面坚持以汉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语言的神经基础、汉语语言产生与理解的过程、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及语言与其他认知功能关系等研究;另一方面,大范围地搜集包括汉语在内的各种语言的神经基础研究的文献,开始系统地撰写《神经语言学》,内容涉及神经语言学的学科性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神经语音学、神经文字学、神经词汇学、神经语义学、神经句法学、语言障碍的评估与康复、语言习得与发展、神经语言学的历史等章节。

3、子课题之二“神经语言学部门研究”进展情况。本子课题以当代重大语言学理论问题为出发点,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s)等神经科学中的新技术,以汉语为主要研究语料,以汉语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语言的语音、词汇、语义以及句法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是神经语音学。神经语音学方面,目前课题组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正在稳步进行。第一个研究方向是句子语境下语音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该方向已经完成汉语母语者的ERP被试实验24人次,英语母语者被试的ERP实验19人次。通过英汉跨语言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对于解决目前听觉语言加工模型理论方面的分歧极为关键的实验证据。目前这方面的成果正处于后期的组织、整理和写作之中。第二个研究方向是人类语言元音、辅音及声调的功能差异和加工分离研究。目前该方向的研究已经完成汉语母语被试的ERP实验26人次,英语母语被试的 ERP实验27人次,初步的实验结果对于解释人类语言中元音和辅音不同功能、声调的性质及其与元辅音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相关的进一步实验和研究成果正在准备和整理发表之中。第三个方向是人类图片、文字信息刺激与语音加工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前已经完成1组fMRI实验,发现图片刺激引起的语音区的激活与文字引起的语音区激活相似,该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Neural basis of Chinese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under picture stimulus一文已经发表在SCI刊物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11)上。二是神经词汇学。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词汇单位存取和汉语词类划分神经机制的研究,初步完成了汉语复合词加工神经机制研究的实验。主要运用ERP手段,以大脑词库中的基本单位、主要词类的划分为研究内容,设计了3组实验,特别关注N400、P600等脑电指标和大脑左半球额叶中、下回等脑区,从而揭示大脑词库中词汇单位存取过程的神经机制、基本词类划分的神经机制,对大脑词库中词汇单位存取进行研究,对汉语中名、动等基本词类的划分及兼类词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梳理。神经词汇学研究的代表成果“汉语名-动兼类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一文发表在CSSCI权威期刊《心理科学》(2011.3);“从记忆编码加工看人脑中的基本语言单位——一项基于单音节语言单位的ERPs研究”一文发表在CSSCI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其他相关实验数据及结果正在整理和发表当中。三是神经语义学。当前课题组的神经语义学研究已经完成从词汇语义层面展开对语言单位隐喻语义信息的探讨,利用ERP技术,设计了3组实验,在自然语境下着重对汉语中的成语、熟语等具有隐喻义的词汇形式的语义理解过程进行实时和在线跟踪研究,主要考察与词汇隐喻加工相关的P300、N400等脑电指标与语义加工的联系,以及大脑左半球额叶、颞叶与一般语义加工的关系,从而初步构建了汉语熟语隐喻语义加工的动态神经模式。代表成果ERP correlates of compositionality in Chinese idiom comprehension一文发表在神经语言学研究权威杂志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上,其他相关实验数据还在处理分析之中。四是神经句法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课题组对神经句法学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现阶段主要综合运用ERP和fMRI技术设计了4组实验,基于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理论、主从关系从句等研究成果,初步完成了对汉语轻动词、句法单位、语序和移位加工机制的研究。前两组实验研究运用fMRI技术等实验手段,以名词、动词构成的词组、使动句等汉语句子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汉语轻动词加工和各种句法单位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以及汉语句法加工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后一组实验运用ERP技术,以汉语的简单句移位加工和汉语关系从句作为实验材料,结合语序、移位的理论研究和汉语语言的特点,揭示了汉语关系从句移位等句法演算过程的神经机制。这研究内容的研究成果“从使动句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看中文句法加工的独立性”、“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和“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普遍性——来自汉语关系从句ERP研究的证据”等论文发表于CSSCI权威期刊《心理学报》(2011.2)、《语言文字应用》(2011.3)和《语言科学》(2011.3),这些研究成果还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8)、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1.10)等刊物转载。

4、子课题之三“与中国人脑健康密切相关的神经语言学应用研究”进展情况。自立项以来,本子课题重点开展失语症语言能力、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机制,以及聋人语言神经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失语症语言能力研究。该方面研究主要从词汇和句法角度探讨了失语症患者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和理解能力,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结果。例如,在失语症患者大脑词汇表征的研究中,研究了同音词在大脑词库中的表征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失语症患者在产出同音词时倾向于独立表征,而在理解同音词时倾向于共享和独立双重表征,从而发现实验任务会对词汇的大脑表征产生影响,为解决共享和独立表征假说的分歧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实验在失语症被试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还发现了同音促进现象,在应用上也为失语症患者提高或恢复词汇理解与表达能力提供了切实的帮助。在失语症患者大脑句法表征的研究中,通过考察命名性、运动性、传导性三类失语症患者对汉语辖域句的理解能力,证明这三类失语症患者具有保留该句法结构的能力,之所以与正常被试相比,失语症患者理解汉语量词辖域句相对困难,是因为功能词的理解障碍和脑区受损后引起的语义记忆的损伤所致,该结果有助于揭示失语症患者大脑的句法表征方式,促进语法障碍的恢复。这些研究成果目前已在撰写之中,拟投到国际神经语言学的重要刊物上。同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汉语失语症词汇和语法分类数据库正在建设之中。另外,本课题也已经着手从语音、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展开研究,相关的实验正在进行之中。二是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机制研究。该方面研究在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汉语阅读障碍效应与拼音文字语言的阅读障碍效应不同,从而认为阅读障碍效应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然而,我们通过在中英两国同时进行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基于统计地直接对比了汉语阅读障碍者、英语阅读者阅读者、英语正常阅读者和汉语正常阅读者在书面语词汇语义判断任务下的脑区激活情况,同时在变量控制上对英语和汉语实验中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实验任务和实验程序等所有的实验参数进行了严格的匹配,首次发现汉语和英语的正常阅读者有着不同的脑机制,而汉语和英语的阅读障碍者却有着相同的脑区激活,阅读障碍并不受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存在跨语言的普遍性。这项研究工作在理论上,从跨语言文化的角度推进了人们对发展性阅读障碍产生机制的深入认识,证明了阅读障碍的神经基础具有跨语言一致性,并对语言学理论中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了有切实的实验证据的质疑,有助于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在应用上,确认阅读障碍的神经基础具有跨语言一致性,意味着在对阅读障碍的预测和诊疗上,将来可以更多的借鉴英语及其他语言阅读障碍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在行为水平上对所开发的阅读障碍测试标准的效度进行检验,从而对阅读障碍患者的评估与矫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改善和提高阅读障碍者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9日头版用半版篇幅以“中英科学家联合研究显示阅读障碍存在跨语言普遍性”为题介绍了我们的这项研究工作。《语言科学》2012年第2期(222页)也对本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认为“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迅速产生的学术影响充分说明杨亦鸣教授团队的科学研究已经迈入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学科前沿”。在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使用了出声阅读、语义判断和押韵任务比较了汉语正常被试和阅读障碍被试与英语正常被试和阅读障碍被试在语音提取和语义处理任务中的大脑激活模式差异,相关实验和数据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另外,智障、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研究方案也已经设计完成,部分实验研究已经展开。三是聋人语言神经机制研究。该方面研究已经探讨了聋人手语语音、语法和语义的神经机制。手语语音的研究主要使用fMRI技术探讨了聋人手语语音加工的脑区分布,实验对比了聋人手语与健听人汉语语音加工机制,发现两者都激活了额下回和顶叶等与语言加工相关的脑区,表明尽管中国手语是视觉空间语言,但其语音加工是以左脑为优势半球,语言加工的左脑优势与语言模式(听觉模式或视觉模式)无关;研究还对比了聋人汉语语音加工与健听人汉语语音加工的神经机制,发现二者存在差别,进一步论证了聋哑人的母语是手语,而非汉语。该研究成果在2012年5月份修改成文,投至《心理学报》。手语语法和语义的研究主要是利用ERP技术对比了手语与有声语言是否具有相同的句法和语义神经加工机制,实验使用了句法违反和语义违反范式,结果显示中国手语句法违反引起了与有声语言相似的P600成分,但语义违反并未诱发与有声语言相似的N400成分,我们认为这可能由于实验中使用了大量的象似性词所导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6日专门发表了《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报道我们相关的研究工作。根据研究成果,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手语数据库,成果还在伦敦大学学院举办的手语、听觉障碍与认知国际会议上宣读,并拟投稿国际神经语言学专业杂志Brain and language。2012年5月,伦敦大学学院的手语研究课题组与本课题组合作建立了“中英国际手语研究中心”合作项目。另外,本课题组还正开展聋人手语习得的神经机制研究,已经确立了个案跟踪研究和批量研究的实验方案,部分实验已经在进行之中。

5、子课题之四“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研究”的进展情况。截止2011年底,课题组成员详尽地查阅和梳理了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全部学术论文,并对相关的神经语言学学科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派出研究人员到伦敦大学学院、南加州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希伯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的著名大学进行调研,获得了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数据和文献,按时完成了前期的调研任务。团队成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神经语言学和我国神经语言学现状,积极展开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科文化和学科推广的探讨。一是学科方向建设。在学科方向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备了和扩展了原有的神经语音学、神经词汇学、神经语义学和神经句法学的研究,以及失语症、发展性阅读障碍、聋人手语研究等障碍研究,同时凝练出口吃的神经机制研究等新的研究方向。神经语言学学科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并在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中进行完善。二是学科平台建设。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探索灵活的学科平台建设机制,一方面进一步与国内各大医院联系,扩大建设神经心理测查基地,如与北京失语症康复中心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了神经电生理学实验室建设,将原有的电生理学实验室扩展为3个可以同时进行实验的实验室,并且正在建设本学科专属的磁共振实验室;同时,向国际国内研究机构和大学开放实验室,目前已有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多个大学的学者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与国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将实现实验室国际化开放。三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初步探索形成神经语言学的课程体系,即以生成语法理论等语言学理论学习,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运用,神经解剖学、心理学、医学等相关知识的熟悉运用,前沿的研究的深入了解等为核心的神经语言学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仍在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当中;作为学科标志性成果的教材体系建设也在紧张进行中,原定于2012年底完成的《神经语言学概论》教材已经进入统稿阶段,《概论》综合了国际最新研究成果,代表着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另外,《语言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教材已经完成初稿并在教学中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另一部教材《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也正在编写当中,并将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学科同时与伦敦大学学院建立博士后联合培养基地,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立研究生的互访机制,目前均已达成合作意向,将于不久签约,与此同时学科与国际国内十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建立的“语言能力协同创新基地”也正在洽谈和建设之中。另外,项目负责人的“基于优势学科群的当代高师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江苏省高校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也为神经语言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四是学科队伍建设。在学科队伍的建设方面,在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同时,着重实现队伍的博士化和国际化。博士和博士后教育能够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目前学科每年培养和引进2-3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同时每年派出2-3名研究人员赴海外著名机构的实验室学习进修,使得研究人员不仅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更具有前沿的学术视野和先进的学术理念。通过建设实践,学科队伍的建设理念和模式也在形成和完善当中。五是学科文化建设和学科推广建设。在学科文化和学科推广方面,学科凝练出“大科研、大合作”的科研协作理念,科研协作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方面,鼓励研究人员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合作,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更大的攻关活动,产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以前沿学术权力为中心初步形成了管理文化制度,激励研究人员向国际前沿看齐,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学科目前正积极筹备建立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同时筹建神经语言学研究培训课程体系,推动神经语言学学科的推广和我国神经语言学的发展。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情况。一是调研数据整理运用。首先,学科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调研。课题组走访海内外神经语言学或心理语言学研究水平相对较高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国内的如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等等;海外的如美国南加州大学、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通过这些走访,不难发现,神经语言学学科的发展还不成熟,各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有不同的研究视点,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研究背景为心理学的研究者,关注的往往是一些基本语言现象的心理表征,甚少注意到这些表征的语言学意义,或者说更为深层的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其次,语言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调研。课题组追踪神经语言学最新学术进展,把握前沿研究成果。课题组对国际综合性自然科学杂志甚至专门性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杂志所刊登的与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的论文做了详致统计。以《科学》为例,课题组统计出,21世纪头十年共发表有关语言研究、评论和报道的文章共90篇左右,相比20世纪60年代增长了两倍多,且基本上都是语言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广义)的文章,增长的动力显然来自于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自然》杂志在21世纪头十年也发表了与语言研究、评论和报道有关的文章接近50篇,绝大多数也都是语言神经机制的研究。课题组同时还对这类数据分门别类加以研究,如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者背景等等。这些切实的调研工作,对推进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再次,高水平理论语言学学者神经语言学研究诉求调研。了解国内外一流理论语言学专家对神经语言学研究的诉求和期待,对于神经语言学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水平都有重要影响。为此,本课题组一方面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收集课题组成员在演讲结束后人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则通过邀请专家座谈的方式来完成调研。如2011年12月21日晚在徐州师范大学云龙校区,课题组邀请来徐参加“第四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的近十位海内外一流语言学家开展以“神经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的互证与互动”为主题的座谈会,借此进行主流理论语言学学者神经语言学研究诉求调研,以此提升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学术含量。二是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高效进行,掌握学界最新研究进展,课题组特别注重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粗略估算,目前已收集海内外神经语言学及语言学论文、专著近五千种,在建数据库3种。主要收集途径有三个:一是国内图书资源库。主要是各级各类的图书馆,特别是外文原版书藏书量较大的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等。我校图书馆藏有语言学类外文原版书籍近3000册,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建有自己的图书资料中心,藏书2000余册,这些都为本项目研究顺利进行提供文献保障。二是电子文献数据库。英文的如Elsevier、Springer、EBSCO、JSTOR等常用全文数据库,中文的主要是CNKI。这些数据库收录大规模的文献资料,查找起来方便快捷,已经成为学者们获取最新研究资料的常规途径。本课题组也不例外。

三是采访或调查的录音或录像。目前在建的数据库主要有失语症语料库、手语语料库、口吃语料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是对我国特殊人群语言障碍的一种记录,对我们深入探讨语言与大脑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学术交流情况。一是学术会议。课题组成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人次。重要会议如杨亦鸣《神经语言学:当代语言学的认知科学路径》,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顾介鑫、杨亦鸣《汉语离合词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第19届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顾介鑫、杨亦鸣《离合词的音系特征及其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第四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封世文《汉语动补结构后缀“了”的句法属性及其脑机制》,第19届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刘俊飞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during CSL processing: effects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violations,Postgraduate Conference on Current Issues in Sign Linguistics, Deafness & Cognition(英国伦敦)。二是学术交流。除了参加学术会议这种“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方式外,还有派研究人员出国进修的方式。立项以来,课题组已派4人出国进修,短至三个月,长则一年,研究人员借此提升了综合素养,扩大了学术视野,为本项目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人力保障。本课题组还注重邀请知名学者做演讲这种“请进来”的交流方式。自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共邀请了如江蓝生、张积家、戴庆厦、戴朝寿、龙耀宏、张学新、韩陈其、艾杰瑞(美国)、江荻、李大勤等10位专家为课题组成员及一些学生作学术报告。三是国际合作。本课题目前主要有两家国际合作对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听觉障碍、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弗吉尼亚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实验室。2011年9月18日课题组成员到欧洲最大的手语研究中心:伦敦大学学院听觉障碍、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进行了调研。在参观了该研究中心后,课题组成员向研究中心主任Bencie Woll教授介绍了中国手语的ERP和fMRI研究的实验数据,并与其初步达成了进行跨地区手语研究的合作意向。这次调研为课题组聋人语言与认知研究日后的发展方向及建立国际合作等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2012年5月22日至24日,Bencie Woll教授访问了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确定了合作建立“中英国际手语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2012年3月-5月,课题组成员访问弗吉尼亚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并在该实验室进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技术、语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学习交流与互动。课题组成员与汉语大脑词库中的诸多问题为出发点,对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进行了一项fMRI实验合作研究,相关研究数据及成果正在整理撰写中。

 

三、代表性成果简介

1ERP correlates of compositionality in Chinese idiom Comprehen-sion所谓组构性(compositionality),即熟语字面义受熟语组成成分约定的情况,程度越高组构性越强,反之组构性越弱。该文的研究目的即在探讨组构性对汉语四字格成语理解的影响。文章控制组构性因素,将汉语四字格成语分为高组构、中组构、低组构三类,并以非成语四字格短语为对照组,先呈现熟语或非熟语的非字面义,后呈现四字格的熟语或非熟语,让被试判断两者是否搭配。实验发现,四字格熟语随组构性的降低,诱发了波幅依次增大的N250、N400,四字格非熟语诱发了波幅最大的N250、N400。研究认为,N250反映人脑对汉语成语意义的前词汇(prelexical)识别,而N400则反映人脑对成语意义的词汇后(postlexical)识别。主要观点:汉语成语的视觉识别是一个线性、解析加工过程,即存在分解的前词汇阶段,也存在组合的后词汇阶段。该成果被神经语言学专业杂志Neurolinguistics录用,该杂志为SSCI、SCI两大数据库收录期刊。

2、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本研究利用汉语中由双音节名词和动词组成并可以变换位置的词组如:“丰富生活”、“生活丰富”为研究语料,以汉语人群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两组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实验,探讨词组内部移位的神经活动过程,从而进一步研究句法移位和轻动词理论是否具有神经科学的证据。实验结果表明,词组移位加工的过程与句法加工过程存在对应的神经机制;词组变换的句法加工与轻动词加工存在相关性,一般认为在词组上层结构中存在一个轻动词,而这个没有任何语音值的轻动词是一个零形式的轻动词,没有语音形式但是具有一定的句法语义内容,句法作用就是吸引后面动词的向上层移位,而这个被称之为轻动词移位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与已有研究的句法移位加工机制是相同的,因此轻动词加工和句法移位之间存在对应的神经机制,这也为轻动词理论提供了神经科学的证据。

3Neural basis of Chinese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under picture stimulus: A fu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研究背景:语音加工的神经基础研究使用视觉的文字刺激较多,文字刺激会提供给被试语音信息,但被试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字的正字法信息影响,这种语音加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字音的探讨。本文采用不同于以往文字刺激的图片刺激,以期从一个全新视角讨论语音加工的神经基础。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为fMRI),使用图片刺激,在汉语押韵任务下,考察与汉语语音加工相关的脑区。13名在校本科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实验。实验刺激为60幅图片。汉语任务下,被试判断同时呈现的两幅图片所表示的汉语的单音词,其韵母是否相同;图片任务下,被试判断同时呈现的两幅图片是否相同,每组图片呈现时间为5秒,刺激间隔为1秒。E-prime软件同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fMRI数据使用SPM8软件进行分析,经过汉语任务与图片任务相减得到与汉语语音加工相关的脑区。研究结果表明,图片刺激下汉语的语音加工会激活额叶、顶叶和枕颞联合皮质的脑区,包括额下回、额中回、缘上回、枕颞内侧回等,这与使用文字刺激研究字音加工中的结果十分类似,这表明刺激材料发生改变对这些脑区的激活状况影响不大。额中回的作用可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汉字的语音表征,而是反映了更为一般的语音存储机制。汉语语音加工在额叶、顶叶和枕颞联合皮质引起了显著激活,这与拼音文字语音加工的激活脑区类似。但汉语语音加工枕颞联合皮质出现双侧激活,这种激活可能与正字法到语音的转换有关。另外,图片刺激下汉语语音加工在颞上回BA22区引起了激活,但在颞中回未出现激活。课题的创新点:本研究利用fMRI技术,实验使用图片刺激,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汉语语音加工的神经基础,并与之前使用文字刺激来探讨语音加工的文献形成对比,主要讨论了图片刺激与文字刺激下的脑区激活情况的异同。提供临床借鉴的价值:文章探讨了汉语语音加工的神经基础,从实验的角度考察了额下回、额中回、缘上回和枕颞内侧回等对于汉语语音加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失语症康复及临床诊断提供参照。

4、“汉语名-动兼类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文章指出在大脑词库的研究中,同音同形但分属不同词类范畴的兼类词的神经机制如何还不十分清楚。本成果运用ERP技术,从语法角度设计实验,采用词语搭配判断任务,考察了名-动兼类词在大脑中的表征方式和加工机制。实验以名量词和能愿动词作为启动词,从而将名-动兼类词置于能凸显其名词和动词语法特征的语境中,以确保能对名-动兼类词进行语法加工,同时对语义歧义进行了控制,在语料上选取了非兼类的名词和动词与名-动兼类词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代表语法加工的P600成分没有表现出兼类效应,同时无论是否兼类,动词性词语与名词性词语都具有相似的P600差异,表明名-动兼类词作为名词和动词使用时,分别与非兼类的名词、动词具有相似的语法加工机制。从而认为,同名词、动词相比,名-动兼类词并没有特异的神经机制,汉语名-动兼类词并没有特异的神经机制,很可能是同音同形的两个词,分属于名词和动词两个不同的词类。该研究的价值在于,首先,揭示了同音同形但分属不同词类范畴的兼类词在大脑词库中的表征方式和神经加工机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大脑词库研究。其次,从语法角度设计实验,控制语义变量,从而从脑机制的角度证明了中文大脑词库中语法在词类划分及储取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了语言理论的发展。第三,充分考虑汉语自身的实际特点,根据汉语缺少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其语法特征不能通过形态体现出来,只能通过词的组合搭配关系表现出来的特点,从词语搭配的语法角度设计实验,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研究目标,体现出了研究范式的开发与创新意识。

 

四、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开题论证会。2011年5月6日,本课题开题论证会在徐州师范大学云龙校区举行。论证会的专家组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组成。与会专家认真地听取了报告并进行了深入地讨论。认为“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紧盯国际前沿,真正实现语言学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树立了神经语言学的先进地位。同时,课题目标明确,设计框架宏大而有逻辑,论证科学合理,在子课题的安排上,有基础研究、部门研究,也有应用研究,最重要的是还有学科建设研究。

2、《中国社会科学报》对“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的报道。2012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了本课题首席专家杨亦鸣教授。在采访中,杨亦鸣特别提到,作为当代学术前沿的神经语言学完全符合当代前沿科学学术研究的形态特征,其研究成果切实推动、深化和引领了当代科学研究,在人力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分配上改变了当代语言学甚至当代科学原有的格局,充分体现了神经语言学对语言学学术创新的贡献力、对相关前沿科学创新的贡献力以及对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推动作用。2012年6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题为“神经语言学:人脑语言功能研究的必经之路”的报道,介绍了神经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以及课题组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思想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该报道先后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等网站转载。

3、课题组研究成果相关报道。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中英人群发展性阅读障碍:从不同的语言中分离出阅读障碍效应》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NewsRx科技新闻周刊予以重点报道和推介,认为本成果是“阅读障碍研究中的一项新数据”(http://www.newsrx.com)。教育部社科委组编的《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1》(648页)将本成果作为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介绍,认为“对于阅读障碍神经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9日头版用半版篇幅以“中英科学家联合研究显示阅读障碍存在跨语言普遍性”为题介绍了本成果。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发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简报》(2012年第4期)也重点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语言科学》2012年第2期也对本成果进行了报道,认为“该研究成果在Brain的发表及在国际学术界迅速产生的学术影响充分说明杨亦鸣教授团队的科学研究已经迈入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学科前沿”。课题组手语研究相关成果在2011年9月伦敦大学学院主办的手语、听觉障碍与认知国际会议上宣读,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讨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6日发表了题为《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的报道,是课题组手语研究成果之一。此外,课题组成员邀请了伦敦大学学院听觉障碍、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Bencie Woll教授来中国访问,并向其介绍了课题组有关中国手语ERP和fMRI研究的研究,课题组与Bencie Woll教授进一步细化了合作的方向。                  

 

五、阶段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ERP correlates of compositionality in Chinese idiom comprehension

Hui Zhang , Yiming Yang

论文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12

16000

SSCI、SCI

双重收录

影响因子2.742

2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

封世文,杨亦鸣

论文

语言文字应用,2011

13000

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他引2次

3

Neural basis of Chinese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under picture stimulus

Junfei Liu;  Shiwen Feng; Wei Song; Liang Yu; Haijiang Cui; Yiming Yang

论文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1

7000

SCI收录

影响因子0.18

4

汉语动词的屈折机制与限定性问题

杨亦鸣,蔡冰

论文

世界汉语教学,2011

17000

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他引2次

5

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普遍性——来自汉语关系从句ERP研究的证据

刘涛,

周统权,杨亦鸣

论文

语言科学,2011

32000

他引1次

6

汉语名-动兼类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

刘涛,马鹏举,于亮,刘俊飞,杨亦鸣

论文

心理科学,2011

12000

 

7

从记忆编码加工看人脑中的基本语言单位——一项基于单音节语言单位的ERPs研究

张珊珊,

杨亦鸣

论文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

13000

 

8

成语组构性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张辉,季锋

论文

外语教学,2012

7000

 

9

熟悉与不熟悉成语语义启动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张瑜,孟磊,杨波,张辉

论文

外语研究,2012

12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秦华、张湘忆)